自製台灣TheMakingofTaiwan
我們曾經很懂「台灣製造」,可能有點太懂了。
我們製造芭比製造自行車,我們製造成衣製造球鞋,我們製造螺絲,
我們製造晶片,我們製造世界,我們無暇自造台灣。
台灣在這裡,但我們的台灣在哪裡?
我們帶著這個問句過了許多年,
直到視野中央像拍立得一點一滴顯像我們製造的風景:
我們的信仰,我們的記憶,我們的早餐店,我們的注音文,
我們的紙與酒,我們的原住民與新住民,許多人在城在鄕,
將此地當作世界的目標,不只是出發的起點。
兩個字母「I」與「O」,電腦鍵盤上僅是相鄰;
然而從MIT(MadeinTaiwan)走到MOT(MakingofTaiwan)卻是一條長路。
我們走出來了。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fountain.org.tw/
臉書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untainofcreativity
開場白:我們的MOT意識
有個英文詞彙「self-made」我一直很喜歡,它表示的意思是「白手起家」,但是「白手起家」多少有點世俗。
「self-made」當然不妨指稱功成名就,但同時也有更寬廣的感受,彷彿簡潔地描繪出一個人如何在時間中為己身存在立體顯像,塑造自己的手路與心志,那未必只限於成功學中的「成就」,也是充滿創造性的生長與完成,而這樣的完成很優美。
在三月號《Fountain新活水》的封面故事「自製台灣」裡,我們想從文化生活的角度,觀察台灣這種優雅而帶創造性的一面。曾經有長長一段「台灣製造」的時代,那是成就,也是焦慮,必須加倍再加倍努力證明這世界需要我們的存在,像是在父母長輩身上經常讀出的某種共同意識「對別人有用,你才有意義」。但可不可以是「因為知道自己獨一無二的意義在哪裡,然後好好運用」?
應該是可以的,我認為也有許多人漸漸發現這樣是可以的,半個世紀過去,在民主化的過程裡,在社會累積餘裕的過程裡,在被否定又重新建立肯定的困難過程裡,我們已一點一點從過去「台灣製造」(MadeinTaiwan)的「MIT意識」,過渡到「製造台灣」(Th¬eMakingofTaiwan)的「MOT意識」─不僅關注貢獻物質,也回頭製造自己的細節、自己的信仰與自己的生活方式,真正為自己立史。而這個企劃,想談談各類正在一起製造台灣的自己人,包括原住民與新住民的想法與故事,返鄉青年的生活方式,或者市集、注音文、早餐店的趣味風景,也有我們自己的紙與我們自己的酒(就像是我們的理性與感性啊);而做為全世界唯二依舊保留並使用正體中文的地方,這次也採訪了這幾年陸續投入正體中文字型研發的個人與團隊,他們一筆一畫細心耐煩地編織著我們在文字中的臉。
本期的先鋒人物是大大樹音樂圖像的創辦人鍾適芳,聽她談來自家族的離散感受,以及如何重新在各地原住民的聲響與歌謠中找到接地的安頓;此外,由文總主辦的奈良美智特展已在三月中旬展開,《Fountain新活水》為讀者向奈良美智提出了十一個問題,藝術家將告訴你他認為什麼是成功的藝術家?創作時特殊的癖好?人生有沒有特別遺憾的事?以及來過台灣十次以上的他,如果能夠移居在此,想住在哪裡、過什麼樣的生活?
並不是說萬丈波瀾的「MIT」一定過時,只是也很珍惜這時代洋溢而生的「MOT」氣質,三月是萬物生長的季節,希望這些微物中的神采也讓讀者心生歡喜:台灣是selfmade之地,值得這歡喜。
新住民 早餐店 成功 TAIWAN 意識 OF MOT THE MAKING